扎导在《正义联盟》片场 两位重量级“正联”主演,“蝙蝠侠”本·阿弗莱克和“神奇女侠”盖尔·加朵,宣布加入了声援扎导的阵营。在此之前,影片主演“钢骨”雷·费舍、“海王”杰森·莫玛和“闪电侠”埃兹拉·米勒,也都明确表示过支持此版本的态度。 随后乔斯·韦登导演接替了扎导的职位,但由于两位导演在创作方向上出现巨大分歧,导致影片后期出现了重拍、补拍及大量的修改调整,最终全球票房仅收6.58亿美元,表现可谓惨淡。
广告扎导发布《正义联盟》新照,亨利·卡维尔饰演的超人,配文是“他还未崛起”
广告让我们来回顾下电影体制相对完善的好莱坞,导演与制片人、电影厂商之间关于终剪权有哪些龃龉,哪些片子经历过制片方的粗暴摧残,最终让导演为其正名…… 在好莱坞,制片人说了算! 有些影迷可能会问,一部导演拍完片子,难道还没有剪自己片子的权力吗?这要从好莱坞电影体系的制片制度开始说起。 《正义联盟》主创合影(正中为扎克·施奈德) 《正义联盟》 目前在国内,基本属于导演负责制(虽然中小导演未必有完全控制权),总体上影片的中心是导演,导演把握了剧本走向、影片风格、镜头语言、演员选择等等方面,而制片人倒像个助手了。好莱坞制片人基本都是行家里手,对市场、资金、资源甚至政治环境等等都非常清楚。尽管难免会影响到导演的个人表达,但他们做出的决定,大部分都是符合市场规律的。 制片人要对影片动剪刀,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:第一是时长,大多数好莱坞制片商心目中最理想的片长是一个半小时左右,这个长度最适合大多数观众的欣赏习惯。第二是分级,一部商业片的分级是PG-13级还是R级,这往往关系到票房的生死。 第三,当然就是内容,制片方自然要考虑商业价值,对文艺倾向太重或者节奏不紧凑的作品,他们都喜欢大动剪刀,重新组合。 总的说来,这种“制片人中心制”,能更加有效地把握影片的质量,虽然可能付出扼杀经典的代价,但毕竟减少了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。 哪些大导有终剪权?
大导拥有终剪权也不容易 制片方赋予的终剪权,犹如皇帝给予的尚方宝剑,绝对是权力和荣誉的象征。而且,终剪权不是一种永久的保证,这部片子你得到了,下部片子的东家就未必会给你了。下面给出一个好莱坞可以享有终剪权的导演,不完全名单如下:斯坦利·库布里克、马丁·斯科塞斯、科恩兄弟、詹姆斯·卡梅隆、昆汀·塔伦蒂诺、沃尔夫冈·彼德森、彼得·杰克逊、伍迪·艾伦、特伦斯·马力克、斯蒂芬·斯皮尔伯格、蒂姆·伯顿、克林特·伊斯特伍德、迈克尔·贝、朗·霍华德、大卫·芬奇。各个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。 像拍出了《蜘蛛侠》系列这样卖座大片的山姆·雷米,就一直得不到终剪权,他当年拍摄的《棒球之爱》,终剪权居然属于主演凯文·科斯特纳!而得到了终剪权的导演也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,大导演会把自己放在制片人的位置上,全盘思考电影最终的效果。 如今这个词正在被滥用,影碟的片商们往往用它来当做不断发行同一影片不同版本的理由。
《异形》导演雷德利·斯科特 小科普:好莱坞背锅侠“艾伦·史密西” 更极端的情况是,当导演失去了对一部电影的实际控制权,在影片上映的时候,他们想要否认自己是这部电影的导演,或者是表达某种强烈的抗议,就会说“这是艾伦·史密西(AlanSmithee)执导的电影”。
这种隐晦的表达,很快就成为了电影圈内的一个“黑话”。只要祭出了“艾伦·史密西”,大家就会明白,这是导演的哭诉和控告。
《义侠本色》 1969年,艾伦·史密西这个拼写怪异的假名代号,首次在好莱坞电影工业里诞生。在拍摄电影《义侠本色》时,主演理查德·威德马克对原版导演罗伯特·拓顿很不满意,他想办法炒掉了拓顿,找来了唐·希格尔接任。 最后上映时,该片的导演署名变成难题,协商结果是导演的名字把写成了“阿尔·史密斯”(AlSmith),后又担心这个名字太过于普通和常见,最后这个名字的拼写变成了AlanSmithee,一个生搬硬造出来的名字。 在1969年出现这个人物,也和美国导演工会(DGA)有关,在1968年之前,DGA是不允许一部电影的导演,用假名署名。首先,这是限制制片人给导演施压,避免其成为控制电影的真正黑手;其次DGA是在支持导演,成为推动一部电影的主导力量。 导演与制片方,似乎一直存在恒久的权力斗争,我们会在下面列举出几部影响大的影片作为例证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,双方到底谁是谁非,也不是那么容易说清的! 不过严格讲,制片人制也不意味着一切都是制片人说了算,这背后往往还有电影公司甚至华尔街投资者的影响呢。 《妙想天开》:导演给制片方发“讣告”抗议 对抗指数:★★★★★
《妙想天开》 《美国往事》:制片人差点要了导演的命 对抗指数:☆☆★★★
《美国往事》 赛尔乔·莱昂内导演的《美国往事》原始版是4小时29分,当时超长的片子比较多。后来为了在1984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放映,莱昂内剪了一个3小时49分钟的版本送去,这就是所谓的欧洲版。 时隔多年,等到人们终于看到了《美国往事》的原貌,这部传奇的影片才得以被正名。马丁·斯科塞斯、昆汀·塔伦蒂诺等大导演,都不止一次表达过对这部电影和莱昂内的崇敬。 对抗指数:☆☆☆★★
不过本片导演雷德利与制片方并未传出巨大的矛盾,剧场版想必也是导演无奈之举,包括要考虑到政治影响等等。 《异形3》:今日大导不认当年处女作 对抗指数:☆★★★★
《异形3》 对抗指数:☆☆☆★★
影片最初的导演其实是理查德·唐纳,结果在影院上映时导演写的却是理查德·莱斯特。《超人》的制片人亚历山大·萨尔金德和伊尔亚·萨尔金德认为,两部超人电影成本直线上升,而且气氛过于沉闷、阴暗,为此多次同唐纳发生摩擦。 当时白兰度宣布,如果他的片酬达不到影片在美国票房收入的近12%,他不允许有关他的场景出现时,双方的矛盾终于爆发。 后来的导演理查德·莱斯特表示,自己小时候从来没看过超人漫画,他完全改变了唐纳的影像风格,甚至《超人续集》的演员都不喜欢他。因此第二部和第三部《超人》电影都相当失败。 《银翼杀手》:导演痛恨影院版大团圆结局 对抗指数:☆☆☆★★
《银翼杀手》 1982年,影片上映时被制片方硬塞进去一个大团圆结尾,导致导演雷德利·斯科特和主演哈里森·福特,通通都非常讨厌它。 大团圆结尾是Deckard和女主角Rachel驶过一片美丽的风景,而斯科特的版本则是两人离开公寓,看到地上有一只折纸独角兽。独角兽一直出现在Deckard的梦中,这可以看作是Deckard也是复制人的一种暗示——因为复制人是没有记忆的,他们的梦都是被置入的记忆。 导演后来承认了这一点,但哈里森·福特一直说他演的角色是人类。 《美国X档案》:导演犯迷糊,制片方挽救佳片 对抗指数:☆☆☆★★
《美国X档案》 你可以去注意一下,这部片子几乎所有的海报上都没有导演的名字。即使对影片印象深刻的观众,也很少人会记住导演的名字:托尼·凯耶。 托尼·凯耶还尝试用“艾伦·史密西”这个化名来署名——这是美国导演公会专用的化名,专供导演们在自己不喜欢的作品里,用它来当替罪羊,以免观众把骂名扣在自己脑袋上。 《驱魔人前传》:换导演换出最贵的恐怖片 对抗指数:☆☆★★★
《驱魔人前传》 2003年,赫赫有名的保罗·施拉德导演,拿着五千万美元预算为华纳公司拍成《驱魔人前传》。不料,制片人摩根·弗里克看到片子后极为不满,认为施拉德把片子拍得太艺术了,毫无商业价值——这本应是一部血浆恐怖片,结果施拉德把它拍成了心理惊悚片。 对抗指数:☆★★★★
《危险人物》